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光明日报报道:串珠成“链” 产业攀“高”——重庆高新区加快建设科创中心承载区
发布时间: 2024-10-14 10:11  作者:种创中心   来源:内部   浏览次数:

作者:光明日报记者 李宏 黄汉鑫 张国圣

西南大学西部(重庆)科学城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在观测杨树幼苗长势。雷键摄/光明图片

重庆一家科技企业的智能生产线。雷键摄/光明图片

坐落于重庆高新区凤栖湖畔的金凤实验室。曾诚摄/光明图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每十秒就出一份精准的病理影像诊断结果,助力解决疑难病例病理诊断难题;杨树、马铃薯等物种的种质创制成果频出,不断从实验室走向田间;车路云协同的7款智能网联汽车常态化运行,全部实现无人驾驶……

中梁山脉、缙云山脉东西并行,长江、嘉陵江南北合抱,在重庆中心城区西部形成的槽谷,正是重庆高新区所在地。作为建设现代化新重庆的重要引擎,2023年,重庆高新区以超5.4%的研发投入强度,加速推动产业提质发展。

如今,这片区域聚集了重庆大学城、科学谷数智科创园、金凤实验室等众多科教领域标志性机构,成为重庆最具活力的城市板块之一。

1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车轮飞转

中午时分,在重庆高新区科学谷数智科创园,楼宇间的人流多了起来。满载十多款饮料和零食的无人售卖车按时启动,平稳地穿梭在各个写字楼间。

挥手即停、一键即止,滑屏选购、扫码出货,往来行人早已熟悉这个移动超市。而在一旁,无人配送车正将网购的货品快速送到楼宇门口,无人清扫车经过的路面一尘不染,自动驾驶接驳车一键启动又赶往下个站点……在无人驾驶广泛应用的科学谷数智科创园,科幻电影中的想象正逐渐变为现实,成为人们常态化的生活场景。这只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生态体系中无数个关键节点的一环。

如何打造出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李克强给出的答案是:车路云一体化。

20224月,重庆高新区联合李克强院士团队,以院地共商共建的模式,共同成立西部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围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开展攻克共性技术研发,推动成果转化。

重庆高新区正在打造全国首个可为全类型车辆赋能的示范区,目前已建成一套全国领先的云控基础平台加9个生态共建的网联应用平台,成功接入上千辆各类汽车。西部智联总裁褚文博说。

这片土地上,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飞速发展。而这背后,则需更多的防护技术守牢安全底线。

走进招商车研的火灾实验室,记者看到一个电池针刺设备已经布置在汽车底部,周围上百个摄像监测设备严阵以待,汽车电池、内部以及底部约500个传感器也已安装完毕……一场紧张的整车热扩散实验即将展开。

在汽车上市之前,我们通过电池针刺模拟道路行驶过程中汽车电池受损,进而按电池热失控后的情况对汽车安全性进行评估。招商局检测车辆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新能源环保事业部技术专家陈斌说,实验室已经对25个品牌的55款新能源汽车进行了上百次实验。在无经验参考的情况下,团队围绕整车火灾研究,已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评估指标以及实验技术,正为新能源汽车提供更多安全保障。

这条即将投用的全自动智能化生产线,直线拉升了我们企业的科技含量。在西永街道重庆华达汽车配件制造有限公司崭新的生产车间,总经理郭洪斌正在和技术人员调试精密电池盒智能生产线。

精密电池盒,能够进一步提升新能源车重要部件电池安全防护功能。郭洪斌说,电池组是新能源车的重要部件之一,精密电池盒牢牢控制电池的电芯在盒子里不发生摩擦、震动,即使电池部件遭受严重碰撞,电芯都处在精密电池盒保护中,能大大降低新能源车因外力碰撞起火的概率。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是重庆打造的万亿级产业。高新区汇聚了该领域的近百家企业,串珠成链、汇链成圈、集圈成态,以车路云一体化为关键节点,充分发挥创新叠加效应,构成系统性的全域创新生态,成为具有高新区辨识度的产业创新生态体系。

2 人才活水赋能产业变革

前不久,一张来自深圳的影像图引起了众多专家的关注。我们接到这个脑胶质瘤病例单后,短短几分钟,AI(人工智能)技术就出具了诊断报告。随即,我们会集坐诊专家进行集中会诊。金凤实验室病理精准诊断中心技术负责人陈俊颖说。

一张影像图可以解决什么医学问题?远程把脉准确度如何?实验室成果和一线就诊是否有偏差?一系列问题成为科技成果助力精准诊断亟待破解的瓶颈。

就深圳案例而言,AI建议可以进行开刀手术,但是我们专家经过会诊提出,患者脑神经血管密集,建议可以先保守治疗,根据药物效果再进行后续治疗。陈俊颖表示,在AI辅助、专家会诊的情况下,一份包含多模态数据融合、组织学形态、分子检测信息等内容的报告出炉,为一线就诊提供有力的支撑。

据悉,过去患者拍完片后,需要半天到一天的时间,进行机器的影像处理,再等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如今,在病理精准诊断中心技术加持之下,几分钟就可以得到结果,并传送到对应医生手中。遇到特别复杂的病情,中心可立刻召集专家进行集中会诊,在不到半天时间内给出诊断报告,为一场生命的赛跑提供助力。

要是遇到罕见的难题,病理精准诊断中心还将依托更强大的智囊团’——来自国内外机构的50多名知名病理、检验、影像和临床专家提供智力支持。陈俊颖说,就脑胶质瘤AI辅助诊断方面,病理精准诊断中心已完成599例临床研究,准确率达到85%90%

实验室以病理为基础,有机融合影像、检验和临床特征,充分利用多组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让实验室的成果真正为一线赋能。金凤实验室成果转化中心主任徐忆说。

产业繁荣发展的背后,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如今,卞修武、段树民、董晨等院士领衔的40个科研团队,引育的16家生命健康领域科技公司全部落户,实验室会聚起各类科研人员超400人。徐忆说,随着顶尖科研机构和国际人才资源的大量集聚,金凤实验室正以前所未有的科技攻关力度和科技转化速度,助力高新区成为以科技创新撬动产业变革和城市转型的关键支点。

人才的汇集,与重庆高新区科研平台的优越吸引力息息相关。近年来,为吸引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重庆高新区不断探索一人一策、量身定制”“一事一议、随到随办等模式,支持科创平台、科技企业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人才。重庆高新区推动惠才政策直达快享,搭建惠企惠民政策数字化管理平台,根据人才的学历、年龄、专业方向、工龄等维度,精准推送适配政策1.2万余条。

随着科研生态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正在不断涌向重庆高新区,带动这座新城和产业发展蒸蒸日上。截至目前,围绕高层次人才引育留用,重庆高新区集聚院士等国家级人才300余人,人才资源总量年均增长15%

3 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拔节生长

根系发达的、抗干旱的、抗病的……在西南大学西部(重庆)科学城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实验室,工作人员将一棵棵杨树幼苗装进玻璃器皿内,并一一贴上标有它们出生日期的标签。

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专业研究生李洲晋正给杨树苗浇水,他照料了近两个月的小树苗,已经长到50多厘米高。

这些都是经过基因编辑的杨树苗。李洲晋说,通过观察测量杨树苗的高度、茎粗以及节间长度,寻找出影响杨树生长的基因以及相关的干预方式,最终目的是寻找到适合杨树生长的最佳基因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而种质资源则是芯片中的芯片。作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发掘、收集、保护、创制与利用好种质资源,正是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的使命。在这里,有一群特殊的居民”——柑橘、油菜、马铃薯、水稻、家蚕、杨树、青蒿、茶树……这些成员们正在不断进行基因优化,成为无数个可以被复制的生命样本

前不久,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的青蒿团队,通过生物育种策略,成功培育出高产青蒿素的青蒿新品种,其含量高达叶片干重的3.2%,相对传统青蒿品种而言,青蒿素含量提高了23倍。

青蒿团队负责人廖志华说,非洲地区对青蒿素的需求量大,团队与国内相关企业合作,已累计推广自主培育的青蒿新品种8.5万亩,有效稳定了青蒿素供应链;同时与非洲获世界卫生组织认证的相关公司达成合作,将部分高产青蒿素的代谢工程品种在马达加斯加试种。

同样取得可喜成果的还有马铃薯团队。今年初,马铃薯团队成功研发出种薯病毒纳米微球免疫层析快速诊断试剂盒,使检测灵敏度提高10~100倍,可实现成本大幅下降。

马铃薯病毒是影响马铃薯种薯的主要因素,由于病毒等病害造成的种薯质量下降,可引起马铃薯产量损失达到10%20%及以上。西南大学西部(重庆)科学城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马铃薯团队负责人吕典秋说,团队自主研发出4种快速诊断试剂盒,整整花费了4年的时间。

令人高兴的是,这些试剂盒已经从实验室真正走向了田间地头。西南大学西部(重庆)科学城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执行主任常怀普说,试剂盒亮相以来,已经在重庆石柱、巫溪,四川省巴中等马铃薯产区进行示范与应用,同步推广至黑龙江、甘肃、河北、贵州、云南等马铃薯主产省份企业及科研院所,还成功走向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等十余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及国际马铃薯中心。

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的拔节生长,只是重庆高新区全力锻造硬核科技力量的一个缩影。

当前,重庆高新区正全力打造高能级平台矩阵,持续推动43个科创重点平台加速实体化运行,其中已有2个实现年营收破亿元、13个实现超千万,每年共产出科研成果数百项。如今,高新区集聚起的405家高新技术企业、2820家科技型企业深耕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高达80%

(光明日报记者 李宏 黄汉鑫 张国圣)